填充
填充指的是3D打印零件内部的格栅结构,平衡强度、材料效率和打印时间。与实体零件不同,填充在保持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减少重量和耗材。关键考虑因素包括 几何形状, 机械要求,以及 材料属性.
填充密度与应用
密度指南
装饰/原型零件: 8–15% – 在保持基本形状的同时将材料使用降到最低。
功能性/机械零件: 20–40% – 为活动部件或承载表面提供结构支撑。
高强度零件: ~50% – 适用于工具、连接件或承受反复应力的零件。
特殊情况:
0%: 如果外壳提供足够的刚性,则适用于薄壁物体(例如外壳)。
99%: 保留给优先考虑密度而非效率的利基应用。
收益递减: 超过50%的填充很少显著提高强度,但会增加打印时间和材料使用。
几何考虑
薄壁零件: 填充影响最小;优先考虑 外壳厚度 (例如,3–4道壳)。
大型/厚实模型: 更高的填充(20–50%)可防止下垂并确保层间附着。
填充模式与性能
常见模式
网格: 打印速度快且强度适中;在重叠线处易发生喷嘴堵塞。
三角形: 在速度和方向性强度之间取得平衡;适合通用打印。
蛇形胞(Gyroid): 各向同性强度和抗振性;打印较慢但避免方向性弱点。
立方细分: 用于均匀分布载荷的三维网格结构;适合复杂应力点。
闪电(Lightning): 超低密度(5–10%)并采取策略性支撑;优先速度而非耐用性。
模式选择:
速度: 网格、三角形、闪电。
强度: 蛇形胞(Gyroid)、立方体、八面体(Octet)。
美观: 同心(在半透明打印品中可见)。
高级填充参数
填充重叠(Infill Overlap)
范围: 8–12% 与外壳墙的重叠可确保粘合而不留可见痕迹。
权衡: 较高的重叠(>15%)会增加表面瑕疵风险;较低的值(<5%)会削弱壳体与填充的粘合。
层厚
默认: 与整体层高匹配(例如,0.2mm)。
优化: 对于大型模型,可增加填充层厚(例如,0.3mm)以减少打印时间。
打印顺序
先填充再墙体: 可减少“静脉状”表面纹理,但可能影响尺寸精度。
先墙体再填充: 默认设置,优先表面质量。
填充问题排查
顶部表面凹坑: 提高填充密度(≥20%)或添加 顶层 (4–6层)。

可见填充: 减少重叠,增加外壳层数(≥3),或使用 适合半透明的图案 (例如,蛇形胞)。
层间粘合弱: 调整填充模式(例如,使用蛇形胞以获得各向同性强度)或提高喷嘴温度。
填充优化的实用工作流程
评估零件需求:
确定载荷方向(例如,垂直与横向)。
识别关键表面(顶部/底部与侧面)。
校准设置:
从 15% 填充 开始用于原型;根据应力测试进行调整。
使用 温度塔 和 填充密度测试 进行材料特定的调校。
后处理:
打磨或涂覆半透明零件以遮盖填充可见性。
用 局部填充密度 (取决于切片器)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