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撑结构
支撑结构对于打印具有悬垂、桥接或复杂几何形状的模型至关重要。适当的配置在结构完整性、材料效率和后处理便利之间取得平衡。关键参数包括 悬垂角阈值, 支撑放置位置, 接触面密度,和 分离距离.
悬垂角与支撑触发条件

定义悬垂角
标准定义:表面与垂直轴之间的角度(0° = 垂直)。当该角度超过 最大悬垂角(MOA).
切片器差异:
Bambu Studio/Orca 切片器:从打印板测量的角度(90° = 无需支撑)。
Cura/PrusaSlicer:从垂直方向测量的角度(45° = 默认阈值)。
材料相关指南
PLA:在 55–60° 时通常会触发支撑,配合主动冷却可以实现更陡的悬垂。
ABS/ASA:由于冷却减少和翘曲风险增加,阈值较低(40–45°)。
计算方法:
α=arctan(d⋅(1−f)h)α=arctan(hd⋅(1−f))
其中 αα = MOA,dd = 挤出宽度,ff = 轮廓重叠(默认 33%),hh = 层高。
示例:对于 d=0.4mmd=0.4mm, h=0.2mmh=0.2mm, 和 f=0.33f=0.33:
α=arctan(0.4⋅0.670.2)≈53°.α=arctan(0.20.4⋅0.67)≈53°。
支撑结构参数
放置与密度
全部位置:在所有悬垂下生成支撑(复杂模型的默认设置)。
仅接触打印板:将支撑限制在与打印板相连的区域,从而减少材料使用。
图案选择:
之字形:在强度与材料效率之间取得平衡。
网格:为重型悬垂提供更强的稳定性。
直线:用于低应力区域的最小材料使用。
树形: 生成类似树状的结构以减少材料用量。
支撑接触面
功能:在模型与支撑之间创建致密、平滑的层以便更易于移除。
设置:
接触面密度:75–100% 以获得干净的表面。
接触面层数:2–4 层以确保稳定接触。
材料注意事项:
可溶材料(PVA,HIPS):适用于复杂的支撑结构。
标准耗材:使用较低的接触面密度(50–75%)以简化移除。
关键分离设置
Z 距离
定义:支撑与模型之间的垂直间隙,按层高的倍数设置。
典型范围: 0.5–2× 层高 (例如,对于 0.2mm 层高,0.2mm 是一个很好的起点)。
调整:
过低:支撑会与模型熔合,增加移除难度。
过高:下垂或表面质量差。
X/Y 距离
目的:水平间隙以防止喷嘴碰撞或使支撑过难移除。
建议: 0.8–1.2mm 适用于大多数材料;对于小特征可增加以避免不必要的支撑。
高级技术
有机/树形支撑
优点:对于有机形状可减少材料使用并更易移除。
优化:
Z 距离:0.5–2× 层高。通常约 0.2mm 是一个不错的起点。
分支密度:对于柔性耗材(例如 TPU)应降低。
弧形悬垂与桥接
弧形悬垂:专用算法打印重叠弧线以消除内部几何的支撑需求。
桥接:修改几何形状以减少对支撑的依赖。
冷却与速度调整
主动冷却:对 PLA 悬垂最大化风扇转速;对 ABS 则最小化以防止翘曲。冷却总是有助于打印更陡的悬垂,但会降低大多数材料的层间粘结。
层时间:增加最小层时间(5–15 秒)以改善小特征的冷却。
常见问题排查
底面下垂或表面质量差
解决方案:
增加 支撑接触面密度 (例如,80–100%)。
降低 Z 距离 0.05–0.1mm。
如果材料允许,增加冷却。
支撑难以移除
调整:
增加 Z 距离 0.05–0.1mm。
降低 接触面密度 或使用可溶材料。
支撑塌陷
预防:
增加 支撑密度 到 15–20%。
使用 网格 或 立方体 图案以提高稳定性。
为支撑添加裙边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