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/底 层数
顶部和底部层定义了3D打印部件的外部表面,影响外观、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。这些完全致密的层覆盖在填充结构之上,为后续层提供基础。正确配置可将枕状缺陷最小化,确保尺寸精度并改善表面光洁度。
顶部/底部厚度基础知识
厚度计算
依赖层高: 厚度是 层高的倍数。例如,0.2mm的层高需要 5 层 才能达到1mm的厚度。
最低建议:
顶部层: 最低1mm (例如,0.2mm时为5层)以防止枕状(由稀疏填充下垂引起的凹痕)现象。
底部层: 最低0.6mm (例如,0.2mm时为3层)以保证粘附性和稳定性。
根据填充密度的调整
低填充(≤15%): 增加顶部层数(例如,6–8层)以根据零件几何形状补偿支撑减少。
高填充(≥30%): 由于底层结构致密,较少的顶部层(例如,4–5层)就足够。
注意: 将厚度四舍五入到最近的层高增量(例如,对于0.3mm层使用0.9mm而不是0.8mm)。
高级顶部/底部层设置
单向顺序
功能: 强制线条以单一方向打印(例如从左到右),以获得均匀的重叠,消除不一致的表面纹理。
优点: 减少凸起并改善平面表面质量。
缺点: 略微增加打印时间
下图左侧显示未勾选单向顶部/底部顺序的打印,右侧为勾选后的效果。

熨平(Ironing)
过程: 喷嘴在不挤出塑料的情况下重新加热并抚平顶部层。
应用场景: 适用于需要抛光表面的平面(例如台面、外壳)。
局限性: 对曲面无效;需要精确校准 熨平速度, 流量,和 温度.

线条方向
影响: 将顶/底线与零件几何对齐(例如45°/-45°交错)可减少可见接缝并提高强度。
优化: 调整角度以最小化桥接间隙或与承载轴对齐。
常见问题排查
枕状(顶部表面凹痕)
原因: 顶部层不足、填充密度低或冷却过强。
解决方案:
增加顶部层至 1.2–1.5mm.
提高填充密度至 20–30% 以获得更好的桥接支撑。
降低零件冷却风扇速度以减缓固化。
底部层翘曲
原因: 床面粘附不良、不均匀加热或底部层不足。
解决方案:
将底部层增加到 0.8–1.0mm.
使用粘合剂(例如固体胶棒、Magigoo、PEI板)并确保床面调平。
熨平伪影
过度熔融: 降低熨平温度或减少流量。
抚平不完全: 增加熨平次数或降低移动速度。
配置的实用工作流程
评估模型需求:
平面表面: 优先使用单向顺序和熨平。
曲面: 禁用熨平;关注层厚。
校准设置:
顶部层: 从 1mm (0.2mm时为5层);根据填充密度进行调整。
底部层:使用 0.6–0.8mm (0.2mm时为3–4层)以保证粘附。
通过测试打印验证:
打印校准方块以检查是否存在枕状或翘曲。
在平面基准件(例如XYZ立方体)上测试熨平效果。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